有时候,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有时候,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电影中的南京高校的确很美。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在这些地方,生活了至少四年以上,而认真地去发现她的美,却是在电影院的银幕上。
如同每个人的青春,当你认真时,大多时候已经过了传统意义上对青春年龄的界定。
已经突破4亿元票房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让自己垫资的导演赵薇,尝到了把电影拍下去的甜头。她还解释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生人的相处问题:所谓年代在我看来并不重要,不论哪个年代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困难,但困难面前彼此的是相通的。
赵薇很会说话。她将年龄和困难挂起钩来。年龄可以不同,面对困难时的“是相通”的说法,让正在青春和不再青春者有了共鸣和对话的基础。
《中国青年浪漫情怀过早缺失》就是最有共鸣声音之一。文章说,中国是一个讲求“入世”的国度,也是一个注重资历和年龄的国度,常以“少年老成”来称赞年轻人。与之相对,假如一个年轻人到而立之年还一无所成,几乎就成了家族的耻辱。
以80后为例,如今年龄都在24至33岁之间,正是步入职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阶段,将要完成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等人生中的几件大事,在物价高企、房价飞涨的今天,这些年轻人即便出身小康之家,也会感觉十分吃力。
这些说法和例子鲜活、真实,直指世故。实际上,这些压力的不仅仅是青春,还有支撑青春和成长的所有力量这些力量,来自父母或家庭,来自上级或职场,还来自师长或母校他们的力量,积于青春者一身,从而共同与今天的困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怕就怕这种正能量,演化成负能量,让年轻的心、年轻的肩膀,无从背负。
就像钱理群先生所的那样,北大、的学生精英中“精致的”,则是现时代青年的一种影子。有人说这是青春在早衰。
好在不是人人都在拼爹。近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徐佳的年轻人走红。微博称,“2011年,他是一个PHP工程师,和弟兄们奋战到午夜为了新浪微群2.0上线;2013年,他离开IT业,华丽转身成一个水果店老板。几个月后,眼镜摘了,人变白了,连头发都长出来了。”微博上还将徐佳的照片贴出来,被争相转发、评说。
我们身边不只徐佳一个人。如果我们的青春需要“带盐”,徐佳亦是盐。
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怎么每一次我吻你,你都一定要睁着眼睛呢?因为我想牢牢看在心里(《致青春》台词)经历这些话,记住这些话,只要还想着奋斗,你就永远是青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