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乘客在大北窑南乘坐开往燕郊的814公交车。有报道称,有30万人在上班、住在燕郊。图/CFP
原标题:京津冀一体化三大规划将出台
京津冀一体化最早可追溯到1982年,当年公布的《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此后历时多年,从“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终于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这一过程走了30多年。报道称,7月份京津冀一体化有关议题将提交高层。
新京报讯记者昨日从参与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进程的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分成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其由发改委制定,此外还有交通和环保领域的两个专业规划,三个规划将同步出台。
记者获悉,原本计划于上月底出台的这三个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的最后阶段,即将国务院,获得批复后公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告诉新京报记者,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是交通问题,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交通一体化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并带动P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津冀怎么一体化,首先就要交通一体化。”他说,“比如发展高铁、轻轨,打造一体化区域,为京津冀一体化创造便利交通条件。”
对于环保规划而言,他表示,应该具有可实施性、可监督性的措施要求,如可以参照已经出台的“大气十条”和即将出台的“水十条”,出台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工作具体实施细则,此外,也要注意部分治污措施协,如在机动车污染问题上,京津冀地区在统一油品质量的基础上,可统一限排、统一限行。
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思远亦表示,当务之急就是交通对接,“交通问题如果不解决,大城市病没办决。”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此次京津冀三大规划国务院,在常纪文看来,京津冀一体化不单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问题,还意味着将在国家发展中间成为新的增长极,如此大规模的规划出台,势必需要中央的统一协调,听取各方面意见,常纪文说,“这是一大盘棋,不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京津冀为何30年未能一体化
从“首都圈”、“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终于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这一过程走了30多年。这一漫长历程后面,是机制、利益的纠结。
对此,省社科院副院长杨思远也认为,当务之急是从顶层设计上考虑,建立一个能够协调三方的平台,这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亩三分地”思维待
“当地要发展,除了中央财政拨付,主要靠当地财税,但没有企业,就没有财税。” 工业大学京津冀一体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告诉新京报记者,现行的财税体制、官员考核等促使官员都为各自的地方考虑,长期以来制约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
“一些重点工业园、项目是地方税收大户,在P核算中占比很大。”一名参与编制的专家表示,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除了绩效考核,最牵挂的就是地方税收,在目前以地方为单元的财税体制下,很难进行资源共享,“企业转出去,地方就没利益了。”
这一看法比较普遍。早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导致京津冀三地无法进行深层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行政阻隔,由于地方官员只考虑地方发展,P政绩观,三地各自为政。其在当时采访中举例,天津碱厂由于所需的盐由外地输入,又面临运输成本高与铁运力不足的问题,在天津已无优势,肖金成曾天津碱厂搬迁至或者山东等地,或从天津塘沽区搬到大港区,但塘沽区和天津都不愿意其搬迁。
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陈智国昨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一体化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体制问题,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站在大区域角度去落实一体化的定位和方向。
在财税机制之外,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指出,也应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杨思远表示,省每年给提供大量的水等资源,上游不允许建工厂,投资是地方上自己来搞,的财力又达不到,所以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比如生态补偿机制。
“一窝蜂”式发展缺少差异化
一名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表示,一直以来,三省市差异化并不明显,“一下子撒胡椒面,一窝蜂式无序竞争,是没决问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维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津、这三个地区本来应该错位发展,但是没有错位发展,形成的是互相制约而不是互相促进。
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表示,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发展某一产业,关键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比如可以发展光伏产业,可以在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
京津冀一体化中,相对落后,地位也比较尴尬。比如省各城市在定位上也较为雷同,没有突出重点,应在一体化过程中重点选择,根据区域自身突出重点。对此,常纪文表示,一体化既不能成为地方盲目发展非友好型经济的借口,也不能成为地方扩展房地产市场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地方盲目扩展工业园区的借口。
“如果把看成是个后花园,是精心打理呢?还是让它破败不堪呢?”王金营打比方说。他说,很多人包括自己,都认为要服务京津发展,这没有问题,但在服务京津的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创新能力,要吸引京津的人才、资源,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不能仅仅依靠服装等低端行业。
【大事记】
●1982年《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
●2004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达成旨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共识”。
●2004年商务部和京、津、冀等7省区市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2006年国家发改委开始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沿海地区发展”。
●2013年习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习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一系列。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金煜、邓琦温、薷饶沛 见习记者郭永芳 实习生袁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