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决定着考生的最终“去向”,招生模式比考试模式更为关键和重要,甚至可以说,招生决定着考试。
中国的科举考试事实上是选官考试,1950年后的统一高考招生,在很长时间内实质上也是选拔培养干部的考试。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突出,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严重脱节,现有高考招生制度的功能与职能错位及其相关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须及时实现高考招生主体的变换,回归教育行业内的专业测试和学生选拔制度。
这一变革可简单概括为:将高考招生从“指挥棒”变为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扩大学校和学生选择权,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专业、透明、的考试招生制度。
将高考招生的功能定位于服务器,就是要能为培养思考、创造,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能与课程、管理、教学等资源配合,发挥服务不同人才成长的作用。
高考招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让考生与高校之间“恋爱”,在相互了解、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上自愿结合。消除招生办这一强势“媒婆”,形成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生、校关系,从而增强学生信心;让层次不同的高校通过自主地专业团队程序化的判断,招收到符合自己要求的最优秀的生源,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分层分类的选择机制。
当下有高度共识的是,分数决定一切,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最大的弊端。相对于没有客观依据的推荐,看分数是进步;相对于全面的专业评价,仅看分数又是肤浅、粗放、落后的。以专业的方式评价学生,就不会由分数决定一切,就不会一考定终身。要让从招生主角退出来,使考生与高校成正的主角, 但目前,这种会重重障碍:
一是当下的社会依然是官本位的体制,管理体制和社会文化氛围镶嵌在严格的科层组织中,大学本身也是个官僚机构,未能建立规范的监督制度,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基础极为薄弱,在这种里要建立一套专业的、公开透明的考试招生体系确实相当有难度。能否从高考招生中退出,取决于管理体制是否顺利,放权能否到位。
二是专业团队能否及时顺利建立。后的招生需要极其专业的、大规模的专业团队参与,能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团队,能否建立并遵循专业的规范,能否严格依照专业的规则和程序履行职责,能否获得社会足够的信任度,也将着考试招生制度。
三是利益的障碍。高考招生制度既然以更加公平为目标,就必然会调整原来计划体制下的特益,使一些地区、部门和人士受到影响,因此也会遭到来自这些方面的阻力。
考试招生当下最大的困境是,在现有的框架内,需要现有体制中的人设计出一个自己的方案,等于向自己开刀。如果只是由教育部门制订、公布高考方案,再由教育部门来实施,恐怕会事与愿违。历史上,无论是废科举还是恢复高考,都不是教育部门自行设计和实施的。当没有明确谁来的时候,这场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开始。如果还停留在指望教育部门制定高考招生方案,那就是高考的定位仍然不明,仍然未走出困境的表现。 (作者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