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按钮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状态,通常一个按钮被称作作按钮其实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状态,点击以后就进入另一个界面、这个按钮不再存在。这样的按钮比如“确认”按钮,即便有的按钮在鼠标悬停的时候会改变视觉或声音效果,它也是一个单态/动作按钮。
经常给设计造成困扰的是两态/切换按钮(toggle button)的歧义性,典型的比如“开/关”按钮。这样的按钮需要表现当前状态、同时预示点击以后的结果,在按钮所连接的功能本身需要解释、 空间有限、或者跨语言下,并不容易。你可以看到iPhone中用图形、文字、颜色、提示信息等多种方法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效果,并且即使这样也不是所有用户一见到就会用、常常有用户要尝试一下、通过看到结果的提示信息才能确定。在鼠标电脑时代,也有的做法是默认显示当前状态、鼠标悬停时预示点击结果,当然这种做法的效果也有限,并且在触屏电脑的时代也无法继续。像Benjamin举的播放、暂停按钮的例子,因为逻辑清晰、图标直观易懂,才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而通常的两态/切换按钮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设计原则,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取:1)(在当前状态很清楚的情况下)直接显示预示结果,比如播放/暂停按钮;2)直接显示当前状态,点击切换为另一状态,比如Android上控制的Wifi链接的widget。无论选取哪一个设计原则,肥皂,都会尽量在产品及其生态系统中遵循同一个设计原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时态、语态丰富的英文在表示状态上比中文往往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按钮上显示“On”、“Turn on”表示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状态,翻译成中文则可能都变成了“打开”。
还有更复杂的多态按钮,比如电视、显示器上的硬件按钮,按下按钮之后会出现选项轮换的结果。但是这种复杂操作的歧义性很小,反而不容易造成困扰。
另外,在网络产品中,一些以往用按钮表现的功能正在被链接的形式取代,链接已经不仅仅表示页面跳转。不论这种变化在逻辑上是否合理,但是这种变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链接既可以用做单态/动作按钮、又可以用做 两态/切换按钮,但如果同时使用按钮和链接的形式,通常用按钮表现更重要的功能、用链接表现次要的功能。
P.S. 花满楼 分享的文章写的很好,大家去看: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