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国际音乐产业大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期间,《2018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此次音乐产业大会围绕“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就“音乐产业守正创新、业态融合”“数字音乐内容与生态布局”“音乐人的与发展”等专题展开了讨论。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470.94亿元。在一系列产业政策规范、引导、扶持下,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音乐原创活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产业链向多元领域延展、升级和融合;同时,以音乐创作、表演、装备制造、消费、为内核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联动效应进一步彰显,音乐产业日益成为拉动中国泛娱乐消费经济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2015年7月,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音乐作品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无版权音乐作品全部下线。数据显示,在时间内,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共下线余万首。这道“最严版权令”使得音乐行业逐步建立起音乐正版化。版权管理局局长于慈珂在本届论坛上谈道:“这几年,我们推动网络音乐版权广泛授权,通过协调音乐公司,协调平台,协调音乐创作者、者等各方面进行广泛,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随着数字专辑、音乐流量包等商业模式的推广,用户对在线音乐付费的理解和支持也正慢慢升温。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补充道,在国家版权局出台系列相关政策的管理、规范和引导下,内容公司的数字音乐版权收益增长迅速,录音制品的“二次获酬权”取得广泛关注;音集协发布《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进一步推动KTV歌曲版权市场的规范化;音著协与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联合发布2018《全球版税报告》,版税发布国际化合作的进程。另外,近几年,音乐娱乐公司在向内容商购买版权和版权争夺战之后,逐渐致力于向音乐产业链上游内容生产环节进军,这种创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反哺音乐原创内容的闭环运行机制,推动音乐全产业链不断完善。
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第十二届音乐盛典咪咕汇上,5G、4K、AI、AR等“组团”亮相,许多爱好音乐的观众体验到了新玩法。据中国移动咪咕音乐CEO廖宇介绍,本届咪咕汇在线亿人次,在线观看人数接近七千万人,线上线下的融合推进、智能技术的支持,给音乐用户带来了全场景试听体验,也推动了音乐产业沉浸式娱乐体验的发展。
“依托智能化科技,传统音乐产业在很多领域实现突破式发展。例如演出公司通过大数据挖掘艺人、城市、观众关联,进而实现精准营销;智慧KTV通过在线预订、自助开房、电子会员卡等系统融合KTV传统业务,结合线上线下的融合管控,精准掌控消费者大数据。”赵志安表示,“智能化”将推动传统音乐产业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等的全面变革,为传统音乐产业的转型升级、跨界融合与价值再造发挥关键作用。
据《2018音乐人现况与版权认知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收入偏泡枣儿低、缺乏推广和侵权成为困扰音乐人的主要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丰艳表示:“在此前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音乐创作收益难以支撑音乐人的正常生活开支,音乐人的兼职率高达70%。约五成音乐人的音乐收益来源于音乐演出和音乐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创作型音乐人无法投入太多时间,造成音乐创作资源的浪费。另外,产业整体没能为音乐精品打磨提供良好的土壤,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部上亿元制作成本的电影,在音乐投入方面常常只有三五十万元,制片方甚至会用宣发资源置换免费片头曲和片尾曲。音乐人不得不依靠走量的创作换取生活所需,难以投入时间精力,无法实现质量上的精雕细琢。”
对此,中国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周亚平认为:“要想使音乐行业实现真正的繁荣,一定要信息对称。音乐人在与大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对等的交易地位,多数音乐人无法获取作品使用的真实财务报告和清晰的数据。数据的不透明使音乐人无法判断作品的市场反馈。”
建立和完善健康、合理、透明的分配体系,是提高音乐创作质量的重要举措。张丰艳认为,应出台助力团结产业链各环节协同解决透明分配问题的政策法规,帮助音乐人实现其合理回报,营造鼓励创新和打磨精品的产业。只有让更多的音乐人能完全依靠音乐收入生活,获得周期性、稳定性的创作收入,才能使他们专心创作,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