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8日电(记者瞿剑)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农作物每年受灾面积达4666.7万公顷,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因灾损失粮食500多亿公斤。针对此,“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构建了全国突发性灾害数据库,以期摸清主要农作物干旱、洪涝、低温等灾害发生的时段、范围、强度、频率,种植模式、孕灾、承灾体抗灾性能和灾损资料,以及应急防控技术、减灾技术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等。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京召开的该项目推进会上了解到的。
据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所研究员李茂松介绍,该项目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突发性的双重特征,主要涵盖干旱、洪涝、低温三大灾种,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棉花五大作物,三北、长江中下游、西南三大区域,通过“工程防灾、生物抗灾、结构避灾、技术减灾、制度救灾”,最终形成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声明:
• 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转 转 新民网传真:
邮箱:处理处理时间: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