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合肥市委、市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典型。全市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推动合肥“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建设,为实现“新跨越,进十强”贡献力量。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
昨天上午,2013年安徽省暨合肥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举行。目前,合肥市有少数民族人口4.8万人。其中,人口较多的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回族、满族、苗族、土家族、彝族。
近年来,随着合肥经济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合肥市民族乡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了一条发展大棚蔬菜、奶(肉)牛养殖、经营果林、花卉苗木等民族特色乡村经济的致富之,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趋势。
走进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这里的蔬菜种植面积近亩,已成为合肥重要菜篮子。其中有3000亩获得省级无公害认证,其杭椒种植成为安徽省第一大和全国第三大。2012年合肥市民族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其中,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2012年度全乡生产总值达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69元,增长17%,经济总量在全省10个民族乡(场)中位居前列。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少数民族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企业通过滚动发展,正在摆脱过去那种小打小闹、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仅2012年,合肥市通过省民委认定具有一定规模的少数民族企业9家;新增省级种植业示范1个,市级种植业示范1个;成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个。
目前,合肥市现有少数民族企业40家(肥东县38家,肥西县1家,蜀山区1家),少数民族企业促进会1个(肥东县少数民族企业促进会);少数民族经济合作组织28个;“十二五”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清真饭店3处。
在合肥城市创新管理、社区实行网格化、信息化、服务化建设的基础上,在社区居民信息数据库中,建立了少数民族居民信息数据库。“建立数据库,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居民基本情况信息化,让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流动少数民族人员享受到社区的均等化服务,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合肥市民委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各社区印发少数民族工作便民服务卡,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一进入合肥就能找到“组织”,得到服务,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洽和谐。 本报记者 蒋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