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的很对,外文文献是我们高等学校办学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九五”之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外文文献及其匮乏。1996年,全国高校图书馆订购的外文期刊总计只有7000多种,北大只订了1300种外刊、订了不到700种外刊,其他高校能订100份以上外文期刊的只有40所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对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
1997年开始,国家在“211工程”中建设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CALIS是这样进行外文文献资源建设的:
首先,CALIS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集团采购”的模式引进国外数据库,通过用中央经费全额支付或部分补贴或不补贴的多种方式,在“九五”期间共引进了24个全文或二次文献数据库,受益高校近百个,并对其他高校开展了文献传递服务,缓解了我国高校外文文献长期短缺的问题,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这项工作在“十五”期间继续发展,到今年上半年,CALIS共组团购买了216个外文数据库,其中全文期刊约25000种;有614所高校参加了“集团采购”,可以说,这600多所高校,其外文期刊的拥有量都超过了1996年的北大。
其次,CALIS还建设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帮助用户向其他高校本校没有收藏的文献,也包括向国外的文献收藏机构文献。当然这种服务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由于结算问题,目前只能通过CALIS的全国中心向国外提出请求。
至于与国外高校的数字化图书馆进行互访,一般的访问是可以的,也可以看到一些免费的文献,但是不能进入商业性的数据库。数据库商在出售数据库时会有很多明确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国内高校购买的数据库一般只能在校园网以内使用。如果您有需求,可以通过文献传递解决。
第一是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在数字资源加工与存储、数字对象分类与描述、元数据标准与互操作、系统模式与互操作、服务模式与规范等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方面,建立符合国际主流、与未来的国家标准保持同步衔接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建设性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提供保障。
第二是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著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以及专题特色数据库、部分工具性数据库等,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
第三是数字化技术支撑建设。包括数字对象加工、数字对象管理、应用系统与工具、数字图书馆门户、综合服务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形成数字资源制作、管理、组织、存储、访问、服务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
第四是服务体系建设。由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级中心和各高校图书馆组成服务保障体系,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
访问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您可以登录到。CALIS的资源分为自建的和“集团采购”的两类,自建资源主要是二次文献,其中最大的一个是中国高校图书馆联合目录数据库。通过联合目录,您可以查到中国主要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情况,如果您所需要的文献在本地没有收藏,您可以通过您所在的大学图书馆向收藏该文献的图书馆提出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请求。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请求是要付费的,目前CALIS对这项服务有一些补贴,有的学校自己也有补贴政策。
您还可以登录到。CADAL是“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另一个分项目,其“十五”期间的任务是对100万册中英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并提供服务。CADAL加工的图书中,一部分是没有版权或版权已经过期的图书,这些图书将分批上网发布;另一部分如学位论文和校友授权的图书,只能在各高校内部使用,CADAL只发布目录和前16页正文,其他高校的用户如有需求,也需要通过文献传递系统。
[李晓明]:“211工程”在“十一五”期间的建设目标还没有公布,数字图书馆这一块也拿不出具体的指标来。我们的设想,除了加强自身的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高水平的文献保障,还要加强对国内高校以外的辐射与服务,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和合作。
[李晓明]: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一项重要的保障条件。过去,我国高等学校长期受到文献资源短缺的困扰,同时各高校图书馆分散建设的局面也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在网络条件下建设的数字化图书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同时,数字化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文献和服务。
[李晓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第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的建设。具体是:及时把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发展趋势,在数字资源加工与存储、数字对象分类与描述、元数据标准与互操作、系统模式与互操作、服务模式与规范等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方面,建立符合国际主流、与未来的国家标准保持同步衔接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建设性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提供保障。
[李晓明]:作为“211工程”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国家对“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这个项目的建设是有专项经费支持的,“211工程”的另一个公共服务体系项目——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也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实施提供了网络条件的支持。另外,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体系的底层,各个高等学校也在进行自身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家通过各高校对这方面也有间接的投入和支持。
[李晓明]:国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是“共建、共知、共享”。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一个图书馆闭门造车,将自己的全部馆藏数字化,却并不共享,那么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李晓明]:如果是学校自己进行数字化加工的无版权的文献,一般允许校外用户访问;如果是购买的商业性数据库,一般只能在校园网内访问。
[李晓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保障的服务体系,高等学校是这个保障体系中的第,是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的主要承担者。我们鼓励各高等学校都参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共建、共知、共享,但要提醒各高校千万不要封闭,重复建设。
[李晓明]:“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十五”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紧密协调、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数字化文献资源、技术支撑和文献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系统的、统一的信息检索、馆际互借、协调采购、联机编目和参考咨询等功能。具体为:
(一)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及时把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发展趋势,在数字资源加工与存储、数字对象分类与描述、元数据标准与互操作、系统模式与互操作、服务模式与规范等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方面,建立符合国际主流、与未来的国家标准保持同步衔接的CADLIS标准规范体系,为建设性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提供保障。
(二)数字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著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中国工程技术史料、敦煌学等学科专题特色数据库,以及部分工具性数据库,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20T字节。
(三)数字化技术支撑建设。加强数字对象加工、数字对象管理、应用系统与工具、数字图书馆门户、综合服务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资源制作、管理、组织、存储、访问、服务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
(四)服务体系建设。在CALIS原有的服务保障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CADLIS服务体系。
上述建设内容和任务就是按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提出来的,考虑到“十五”期间国际上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的不确定性,我们留了一点余地,提出,“力争到2005年底,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框架”。我们希望,有了“九五”、“十五”的基础,到“十一五”期间再作进一步的努力,能够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
[网友]:数字图书馆如何“推进高校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具体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或功能?
(一)“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两个分项目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了一个联合目录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实现了图书馆的网上、实时的联合编目,第一个图书馆做好新书的编目并且将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以后,其他图书馆只要下载该编目数据即可,不必像以前那样做重复劳动;对价格昂贵、使用率又不高的外文图书,如果通过这个联合目录发现已经有图书馆购买,其他图书馆可以不重复购买,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联合目录数据库又向读者提供了文献查询的功能,本馆没有的文献,可以向系统提出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请求。
(二)CALIS组织国内的100多家图书馆(包括非高校图书馆)通过“集团采购”的方式购买了美国著名的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各个图书馆选购不同的论文,在集团内共享。PQDD中国集团目前已经拥有70000篇博硕士论文,每个图书馆只需支付700篇左右的费用。
[李晓明]:我们最大的困惑是文献信息的数字版权。比如说,CALIS建设的高校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包括信息库和全文库两部分,信息库是CALIS组织高校图书馆自建的,反映了高等学校主要课程在用的教学参考书的书目信息;全文库是CALIS与E-book公司联合建设的,E-book公司负责教学参考书的数字版权谈判。目前信息库已经收集到4万多条书目信息,但取得数字版权的不到1.2万种,已有全文的仅5千多种。我们很希望国内的出版社尽快开展电子版图书的业务,为高校的数字图书馆提供更多的资源。
还有观念的问题。在传统图书馆模式下,要将图书的实体买来,存放到书库里,才算是学校的资产。有些学校还不能接受购买服务的观念,更不能认可图书馆少买一点书,预留一部分购书经费做文献传递用。我记得大学在“九五”期间曾经做过调查,发现有些外文刊利用率很低,于是他们主动削减了一部分期刊,改用向其他图书馆请求文献传递的办法满足少数读者的需求,节省了可观的经费。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接收这种“只要获取,不必拥有”的共建共享观念。
各个学校在进行自身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时,最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共建、共知、共享”,切忌封闭保守,重复建设。另外还要注意标准化问题,否则你无法实现互联共享。
[李晓明]:对不起,您的这个问题学术性强了些。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我们关注的是数字图书馆带给读者越来越丰富的资源和越来越多的便利,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至于数字图书馆如何分“代”,还是请IT专家和图书馆专家去研究吧。前世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