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血女人的性格披露称,中国知网的母公司“同方股份”2018年的半年报显示: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亿元,毛利率为58.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超过6000万元。
毛利率超过50%,这让一直以国家基础数据库自居的中国知网争议不断。知网为何获得如此高的毛利率?它的商业模式是否了市场优势地位?对此,《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法制日报》记者在其官网上的版权声明和支付一栏中找到《关于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社领取学位论文稿酬的通告》。
该通告表明:学位论文出版后,社向被录用论文作者支付稿酬,稿酬支付标准如下: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价值3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现金稿酬。
记者注意到,2014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原创作品应按每千字80—300元标准支付。
国内某知名双月刊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社每三年一次与知网签署非排他使用的版权协议,每年的版权使用费不足3000元。
该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年6期,每期近20篇原创文章计算,每篇稿酬仅25元,千字不足3元。
此前,某主流版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很早以前,知网曾经以几千元的价格买走了该几年的版权。
这样的版权支付标准是否普遍存在,记者几经周折联系了中国知网,并留下电话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前,未得到答复。
那么,中国知网的稿酬标准是否?对此,上海政院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丁茂中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由于期刊社与知网就相关文章的交易价格作了约定,除非违反其他法律或者行规,否则应当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而对于学术论文而言,知网大多已与学位授予单位达成合作协议,而学位授予单位在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公示方面都有相应的授权要求及声明,因此,知网的上述稿酬标准也难言违法。
但丁茂中同时提醒:“相较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价值而言,知网的稿酬标准常低的,如果从市场支配地位的角度来看,知网应当有很大嫌疑。”
丁茂中告诉记者,要认定知网构成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还需要从以下几点确定:首先,知网在相关市场上是否具有支配地位;其次,知网的购买价格是否属于低价范畴;再者,知网的做法是否缺乏合。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撑。
业内人士披露,这可能与知网通过合作收录文章的方式有关:购买期刊版权+高校论文授权,而在与知网的合作协议中,期刊方、高校方并没有获得对等地位。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黄武双告诉记者,知网这样的稿酬模式实际上是涉嫌利用地位不对等完成的:比如知网借用与期刊社甚至高校之间的不对等地位影响,通过利用期刊社与作者之间的不对等地位,获得作者的授权;通过利用高校与研究生之间的不对等地位,获得研究生的授权,这也导致许多作者不得不签版权授权书。
黄武双举例说,研究生在毕业时更关心能否顺利毕业,而不会计较稿酬多少问题,很多研究生毕业论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顺带签署授权声明,这背后一定是知网与高校谈判的要求。
对于作者而言,同样如此。“期刊社与作者之间类似的不对等地位更加显著。”黄武双告诉记者,很难说,知网不是利用了这样的不对等。
丁茂中解释说,几乎所有的期刊在版权转让协议中都有以下类似的条款,“我刊已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知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作者如不同意上述约定,请书面声明,以便我刊作出适当处理。”
专家说,适当处理往往就是不做处理,不授权意味着无法发表文章。所以作者往往都会同意期刊社的版权授权条款。
披露称,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主营业务收入就达到了5个亿,毛利率为58.8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057万余元。
2016年,北大图书馆也曾一度发表声明称:“我们仍在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谈判,努力争取到合理的条件,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
知网使用费涨价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有多少高校已经停止与知网合作?对于这些疑问,记者同样没有等到中国知网的答复。
为何出现停用后再启情况,黄武双告诉记者,知网使用费的过度上涨,受经费等影响,高校不愿轻易,但断网之后,在现有的考评体系,根本绕不开知网,因此会交费重启。
黄武双坦言,知网正是利用了其在数据库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知网面前,高校没有任何议价的能力,因此必然会出现使用费即使攀涨,高校不得不续约的境地。
“知网涉嫌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丁茂中解释说,在文献数据库这个市场上,以知网的市场份额及其对这些资源的获取和掌控能力,以及各大高校对知网的依赖程度来判断,知网显然具有支配地位;从知网的经营成本判断,连续涨价之后的知网使用费是比较高的。此外,知网目前对高校的收费不太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了CNKI工程的旨。(记者 侯建斌)